类别: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:2025-09-17 19:01:09 浏览: 次
202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于10月20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,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选手参与了这场盛事,经过激烈角逐,埃塞俄比亚选手特斯法耶·莱盖塞以2小时05分33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,并打破了北京马拉松赛会纪录,女子组冠军则由肯尼亚选手希拉·基普图姆摘得,成绩为2小时21分45秒,本届赛事不仅展现了高水平竞技,也体现了全民健身的热情,成为金秋十月北京最亮丽的体育名片。
赛事规模创新高,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
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赛事之一,北京国际马拉松今年迎来了第43届,与往届相比,本届赛事规模进一步扩大,参赛选手总数突破3万人,其中外籍选手占比达15%,创下历史新高,赛事组委会介绍,今年共有来自埃塞俄比亚、肯尼亚、日本、美国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精英选手报名,国际田联金标赛事的吸引力持续增强。
起点设在天安门广场,赛道贯穿北京中轴线,途经东城区、西城区、海淀区等核心区域,终点为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,沿途观众热情高涨,不少市民自发组织啦啦队,为选手加油助威,赛事还首次增设了“绿色跑者”环保倡议,鼓励选手和观众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,践行低碳理念。
非洲选手包揽男女冠军,中国选手表现亮眼
男子组比赛中,埃塞俄比亚选手特斯法耶·莱盖塞从起跑阶段便展现出强劲实力,半程用时1小时02分10秒,领先第二集团近1分钟,后半程他继续保持稳定配速,最终以2小时05分33秒冲线,将原赛会纪录(2小时07分16秒)大幅提升,肯尼亚选手基普鲁托和摩洛哥选手埃尔·拉希迪分获二、三名。
女子组方面,肯尼亚名将希拉·基普图姆在30公里后突然加速,甩开竞争对手,以2小时21分45秒夺冠,中国选手张新艳以2小时28分12秒获得第四名,创下国内女子选手近年来的最好成绩。“今天的发挥超出预期,但与国际顶尖选手仍有差距,未来会继续努力。”张新艳在赛后采访中表示。
大众组选手中,76岁的退休教师王建国以5小时22分完成全程马拉松,成为本届赛事年龄最大的完赛者。“跑步让我保持年轻的心态,只要身体允许,我会一直跑下去。”他笑着说。
安全保障与科技应用成亮点
为确保赛事顺利进行,组委会联合公安okooo、医疗、交通等多部门制定了详细预案,赛道沿线设置15个医疗站、50辆救护车,并配备AED设备和专业急救人员,组委会首次启用“智能指挥系统”,通过5G网络实时监控赛道情况,及时处理突发状况。
科技元素也成为本届赛事的一大特色,选手可通过官方APP查看实时排名、赛道补给点信息,甚至获取个人配速分析,部分跑者还试穿了新型碳板跑鞋,这款由中国品牌研发的跑鞋据称能提升3%至5%的运动效率。
马拉松经济带动城市活力
赛事期间,北京酒店、餐饮、旅游等行业迎来消费高峰,数据显示,马拉松周末全市酒店入住率较平日增长40%,部分热门景点游客量同比上升25%,北京市体育局负责人表示,马拉松已成为推动“体育+旅游”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,未来将进一步提升赛事服务品质,打造世界级城市马拉松品牌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本届赛事还设立了“公益跑”环节,每有一位选手完赛,组委会便向偏远地区学校捐赠100元体育器材基金,累计筹款超过300万元。
全民健身热潮持续升温
随着马拉松运动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加入跑者行列,本届赛事中,大众选手占比超过90%,其中不乏首次挑战全马的“新手”,北京某跑团负责人李娜表示:“跑步不仅是锻炼身体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,我们每周组织三次训练,成员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上千人。”
业内专家指出,马拉松的蓬勃发展反映了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,但也提醒业余跑者需科学训练,避免运动损伤,北京市田径协会计划明年推出“马拉松训练营”,免费为爱好者提供专业指导。